站内搜索
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油茶分会欢迎您!
行业新闻
企业风采
协会动态
浙闽山区共富“开路人”
来源:庆元县 | 作者: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油茶分会 | 发布时间 :2025-03-12 | 24 次浏览: | 分享到:

“油茶树、果实大,晒干榨油富万家。”在庆元县江根乡,流传着这句朴实直白的唱词。走进江根乡上杉坑村油茶基地,放眼望去,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,一株株油茶树在阳光的映照下绿意盎然,上杉坑村“兵支书”胡光海难掩内心喜悦。

面貌一新

上杉坑村地处浙闽两省交界,所见尽是山包。曾经村庄落后闭塞,公路、水电未通,连电视信号都没有,穷得叮当响。

1992年,当了3年武警的胡光海退役回乡,成了乡亲眼中“见过世面的人”。那时,他暗下决心,有机会一定要带乡亲们把日子过好。1999年,上杉坑村“两委”换届,胡光海当选村委会主任。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动员全村百姓共同修路,将原本出村的“羊肠小道”修成3米宽的通村公路。

随后几年,上杉坑村先后实现农网改造通电、电视网络开通、电话通讯进村,贫穷落后的村子面貌一新。

2010年,胡光海下乡进行农业普查,不料在行驶途中车辆翻车,导致他的左腿粉碎性骨折,被打入4颗钢钉。当年12月,村支部换届选举,躺在病床上的他再次全票当选。

茶油果变“黄金果”

2008年开始,村里的中青年陆续外出打工,村庄“空心化”严重,山林抛荒,良田无人耕种,村集体几乎没有收入。胡光海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

有一次,胡光海到周边乡镇考察时得知,上杉坑村海拔、土壤很适合种植油茶。他充分考量后决定,招商引资种植高山油茶,带领村民走出困境。

发展油茶产业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。2013年,外地客商看中上杉坑村得天独厚的高山台地资源,陆续投资种植600亩油茶,但由于种植前期投入大,采收周期长、回报慢,最终无法盈利,难以为继。

胡光海没有放弃,他找到返乡探亲的乡贤周家道和郑惟平,成功得到他们的支持。

三个敢于“吃螃蟹”的人边选育茶树苗边建设基地。胡光海陆续前往江西、湖南等地,考察高山油茶的品种、用途、价格及市场走势,最终决定选种白花油茶。2019年,茶苗落地,村子的杉岩油茶合作社也以“公司+农户+村集体”的模式正式成立。

几年下来,油茶合作社已获得投资2000余万元,产业规模超过5300亩,年产精炼山茶油13万斤,产值超1300万元。现在,山茶油完成产品全产业链提升,建成剥壳自动化设备厂房、阳光工厂,上线浙食链追溯体系、入会“丽水山耕”品牌群、完成绿色及有机认证,实现基地产业路全覆盖,为村集体增收40万元,为农户发放报酬分红380万元。而胡光海也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“油茶书记”。

“空心村”有了新活力

胡光海带头发展的油茶产业,让村里的留守老人看到希望。“我年纪大了,不方便外出务工,现在有了油茶基地,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事情做。”老人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,村里干得动、有意愿干的留守老人争着到油茶合作社入职,人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,“空心村”又有了新活力。

胡光海在欣喜的同时,也开始谋划如何从“富一村”变成“富一片”,让浙闽边界的山区群众都把日子越过越好。2021年,油茶生产综合服务中心落成,吸引大量周边地区的务工人员。他毫不吝啬将油茶种植技术传授给工人,培养一批“管理型”“技术型”人才,其中好几个骨干力量是退役军人。

同时,胡光海积极同周边乡镇组团发展油茶产业,通过技术传授、资源共享等,流转官塘乡油茶基地500余亩,向张村、龙溪等10余个庆元县乡镇及福建寿宁周边乡镇收购青果45万余公斤。

如今,油茶基地里常年有200多位老人,除了本村50位老人,还有来自浙闽两省6个乡25个村的人。

每年年底,油茶基地的老人们都能拿到一笔可观收入。65岁村民周家福喜笑颜开地说:“这些年,每年年底我拿到工资和分红,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女儿都羡慕我。”

“预计在本轮土地承包期内,向农户发放土地租金和工资约1.2亿元,村集体累计增收500万元!”展望油茶产业的未来前景,胡光海信心满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