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海南大学赖杭桂/黄东益团队在植物科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》发表了题为《Mitochondrial genome assembly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ecaploid Camellia hainanica》(IF:4.8)的研究论文。该研究成功组装并注释了十倍体海南油茶(Camellia hainanica)的完整线粒体基因组,为油茶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、品种选育及遗传进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。

图片
研究背景
海南油茶(Camellia hainanica)是近年来在海南发现的独特油茶新物种,具有极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。十倍体海南油茶(2n=10x=150)是海南特有的多倍体类型,其基因组复杂,研究难度大。线粒体基因组作为植物细胞中独立的遗传系统,在能量代谢、逆境响应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,但其研究在油茶中尚属空白。
研究亮点
1.首次完成十倍体海南油茶线粒体基因组组装
Ø利用Nanopore长读长测序技术,成功组装了长度为902,617 bp的线粒体基因组,这是目前首个十倍体油茶线粒体基因组报道。
Ø基因组呈典型环状结构,GC含量为45.79%,编码76个基因(40个蛋白编码基因、32个tRNA、3个rRNA和1个假基因)。
Ø发现多个基因存在拷贝数变异,如trnM-CAT基因有6个拷贝,rps12、sdh4等基因有2个拷贝。

图片
2. 揭示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特征
Ø通过Ka/Ks分析发现,atp6和sdh3基因受到强烈的负选择(Ka/Ks < 1),表明这些基因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。
Ø核苷酸多样性(Pi)分析显示,sdh3基因的Pi值最高(0.00374),可作为海南油茶线粒体基因组分析的分子标记。
Ø鉴定出539个RNA编辑位点,其中48.24%的编辑事件导致氨基酸由亲水性变为疏水性,可能增强蛋白质稳定性。

图片

图片
3. 解析密码子使用偏好性
Ø发现29个密码子的RSCU值>1,其中93%以A或U结尾,表明海南油茶线粒体基因组存在明显的A/U偏好。
Ø亮氨酸(Leu)是最常见的氨基酸(占10.2%),而终止密码子最少(占0.35%)。

图片
4. 重复序列特征分析
Ø共鉴定出254个简单重复序列(SSRs),其中四核苷酸重复最丰富(占38.6%)。
Ø发现44个串联重复序列和691个分散重复序列,总长度占基因组的9.05%。这些重复序列为开发分子标记提供了丰富资源。

图片
5. 叶绿体-线粒体基因转移事件
Ø鉴定出34个叶绿体与线粒体基因组间的同源片段,总长度29,841 bp。
Ø发现9个基因可能从线粒体转移到叶绿体,31个基因可能从叶绿体转移到线粒体。
Ø大多数转移基因为tRNA基因,证实了tRNA基因在进化过程中的保守性。

图片
6. 系统发育与进化关系
Ø基于25个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,海南油茶与越南油茶(C. vietnamensis)亲缘关系最近。
Ø共线性分析显示,海南油茶与八倍体C. drupifera的共线性达97.22%,表明两者具有较近的共同祖先。

图片

图片
7. 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
Ø为十倍体油茶提供了首个线粒体基因组参考序列。
Ø为油茶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定、系统发育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基因资源。
Ø揭示了油茶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特征和基因转移事件,为理解植物基因组进化提供了新视角。
作者与资助
本研究由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、南繁学院(三亚研究院)、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共同完成。博士生张诗慧和硕士生张妤妍为共同第一作者,赖杭桂教授和黄东益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。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的资助。
原文链接:
https://www.frontiersin.org/articles/10.3389/fpls.2025.1556379